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24小时热线:15810171092
欢迎光临山西碳和新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官网!

阿科力潜江基地2万吨聚醚胺、3万吨光学材料项目正进行试生产

时间:2025-08-04 来源:小编 点击:

阿科力潜江基地2万吨聚醚胺、3万吨光学材料项目正进行试生产 近日,阿科力科技(潜江)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年产2万吨聚醚胺、3万吨光学材料(环烯烃单体及

阿科力潜江基地2万吨聚醚胺、3万吨光学材料项目正进行试生产

     近日,阿科力科技(潜江)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年产2万聚醚胺3万吨光学材料(环烯烃单体及聚合物)项目正进行试生产,生产线有序运转,工人们各司其职,忙碌而有序。


     这个总投资10.5亿元的项目,聚焦聚醚、聚醚胺、环烯烃单体等合成材料生产,建成后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环烯烃单体及聚合物国产化突破。

     “高耐热树脂装置、改性环氧树脂生产车间已完成设备安装,氢气、氮气管道对接就绪,试生产稳步推进。”公司电气工程师董洢安介绍,全面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7亿元。

      这个总投资10.5亿元的项目,历时三年建设,终于迎来关键节点,今年有望正式投产。


27f1893f3dcc49a2bc8323e55b29a4ad.png

      2025年6月30日晚间,阿科力发布公告,公司年产2万吨脂肪胺扩建项目与年产1万吨高透光材料新建项目(二期,年产5000吨高透光材料)顺利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评审,正式进入生产阶段,且已成功产出合格产品其中,备受市场关注的高透光材料正是公司苦心耕耘多年的环烯烃共聚物(COC),规划产能将达到2万吨/年。


      阿科力在COC领域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直到今年5月,公司COC测试中还存在微黄现象和批次稳定性问题。”朱学军坦言,“这个材料的研发链条太长,从单体到下游认证需要全产业链配合,我们走了11年,相当于重走了日本企业20年的路。”


      据测算,2025年国内COC需求将超2万吨,而阿科力规划2026年建设产能达1.2万吨。“目前一些大客户已完成认证,他们急需第二供应商来打破垄断。”朱学军分析,COC在HUD(抬头显示)、电容器薄膜等领域的增量需求,将带来新的市场空间。“比如医药包装认证需要3至5年,一旦通过就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这种排他性正是阿科力要抓住的红利。”


     “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长流水’业务”


      如果说COC材料是阿科力布局未来十年的战略支点,聚醚胺则是企业上一个十年发展的实力注脚。


      聚醚胺是一类分子结构中含有聚醚链段与胺基的功能性聚合物。在风电领域,聚醚胺作为环氧树脂固化剂,主要用于生产风电叶片复合材料,赋予材料高韧性与抗疲劳性,适应复杂工况。


      2021年,风电行业带动聚醚胺需求激增,阿科力产能从2018年的5000吨扩至2023年的2万吨,成为国内排名前三的供应商。后因风电行业整体需求疲软,风机新增并网装机量低于预期,加之国内同行业预期聚醚胺新增产能较多,导致国内竞争加剧,产品售价和毛利率都出现大幅下滑。


     “我们早就预判到周期性波动,所以提前布局了小品种差异化路线。”朱学军表示,公司将聚醚胺业务拆分为“风电大宗品”与“特种小品种”,前者转移至潜江基地利用低成本优势量产,后者在无锡总部开发页岩油气开采、弹性尼龙等高端应用,目前小品种产品毛利率较大宗品高15个百分点。


      面对风电领域竞争加剧,朱学军将聚醚胺的未来押注于海外市场与新兴场景。“我们是国内唯一与跨国公司签订排他性供货协议的企业,正在从海外二供向一供冲刺。”他透露,阿科力已进入斯伦贝谢页岩气开采材料供应链,同时在弹性尼龙等新领域展开研发。“聚醚胺不是暴利产品,但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长流水’业务”。


      “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扎根,才能在别人看得见的地方结果”

      “宏观政策指明赛道,微观机会需要技术去匹配。比如COC,我们2014年就看到了,但直到2020年光学级单体技术突破,才真正迎来市场窗口。”朱学军告诉记者。


      朱学军将阿科力的成长总结为“政策导向+技术适配”的双轮驱动:2010年抓住风电补贴政策布局聚醚胺,2015年瞄准“进口替代”方向启动COC研发,2023年紧跟“双碳”目标拓展光学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


      在产能端,阿科力规划2025年潜江基地2万吨聚醚胺投产,规划2026年无锡1万吨COC二期项目落地,形成“湖北成本中心+江苏研发中心”的格局。

“我们的研发总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自己培养的,生产负责人有数十年国企石化、精细化工新材料背景,年轻人从基层做起,现在30岁的骨干已能独当一面。”在人才端,朱学军表示十分有信心。


      面对上市公司普遍面临的接班难题,朱学军显得颇为豁达:“如果子女有能力、有兴趣,传承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没有,就找专业的职业经理人。”他透露,阿科力已建立“核心骨干持股平台”,让技术人才分享企业成长红利,“产业传承的本质是能力传承,不是血缘传承”。


      从聚醚胺到COC,阿科力的故事印证了朱学军的判断:“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扎根,才能在别人看得见的地方结果。”


      当被问及企业愿景时,他指向无锡总部的研发大楼:“我们这代人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下一代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未来10年,阿科力努力在光学材料领域成为全球前三的供应商,让‘中国造’高端聚合物出现在每一部手机、每一辆汽车里。”这种对科技的执念与对产业的坚守,或许正是中国新材料企业破局的核心密码。


文章来源:潜江发布,上海证券报,烯烃产业创新与发展研习社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