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捷股份终止 16 亿铝塑膜项目

图片来源:恩捷股份
对于项目终止原因,恩捷股份表示,主要为近年来产业链竞争加剧,各环节产品价格下行,公司认为如继续实施该项目可能面临项目投资回报不达预期的风险。
恩捷股份半年度业绩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度营业收入为57.6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48%;毛利率为15.53%,较上年同期下降5.49个百分点;净利润为-1.32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23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10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6.46%。
2025年6月末,恩捷股份资产负债率为45.04%,较上年末上升0.56个百分点;刚性债务为167.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72%;货币资金剔除受限及募集资金后的余额为15.5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67%。
截至本公告出具日,恩捷转债余额为4.53亿元,将于2026年2月11日到期,最新转股价格为32.01元/股。截至2025年6月末,恩捷转债募投项目已建成投产,募集资金已全部使用。
铝塑膜行业:增长潜力与国产困境并存
作为软包锂电池的核心封装材料,铝塑膜市场呈现 "全球增长、国产追赶" 的鲜明特征。QYResearch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铝塑膜市场规模约 15.56 亿美元,预计 2031 年将达到 33.66 亿美元,2025-2031 年复合增长率达 11.8%。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锂电池生产国,2024 年铝塑膜出货量约占全球 4.5 亿平米总量的 40% 以上,但市场格局高度失衡 —— 日韩企业占据 73% 的全球份额,其中日本 DNP 一家就独占 50% 市场份额,而国内企业合计市占率仅 25%。
技术壁垒是国产替代的最大障碍。铝塑膜需同时满足阻隔性、耐穿刺、冷冲压成型等相互矛盾的性能要求,其多层复合结构的材料配方与贴合工艺包含大量隐性知识。目前国内铝塑膜国产化率约 40%,但主要集中在技术要求较低的 3C 消费电子领域;在动力电池领域,国产化率不足 5%,高端市场几乎完全被日本昭和电工、DNP 等企业垄断,进口产品均价较国产高出 34.9%。这种技术差距导致国内企业陷入 "投入大、回报慢" 的困境,与恩捷股份 "投资回报不达预期" 的判断形成呼应。
长期来看,铝塑膜市场的增长动力并未消失。软包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渗透率提升构成核心支撑,根据GGII 等机构保守预测,2030 年软包电池在动力电池市场的渗透率将达到 45%-50%,带动铝塑膜需求量从 2025 年的 12.5-16.7 亿平方米增长至 32.4-43.2 亿平方米。政策层面,国内持续出台对新能源电池材料的扶持政策,如川渝地区铝产业链规划中明确将动力电池铝塑膜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为国产替代提供政策红利。
但短期竞争压力不容忽视。2024 年全球软包锂电池出货量占比已从 2023 年的 19.2% 下降至 15.6%,中大型软包电池企业出货普遍不及预期。这种需求端的波动与产能扩张形成矛盾 —— 国内头部企业如紫江企业 2024 年铝塑膜产能为产能为 1.076 亿平方米,新纶新材等企业仍在扩产,叠加日韩企业的价格压制,导致行业陷入 "量增价跌" 的恶性循环。更值得警惕的是,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若 2030 年其渗透率达到 15%-20% 且采用硬壳封装路线,将直接削弱铝塑膜的需求增长空间。
恩捷股份的项目终止决策,本质上是在行业周期波动中做出的理性选择。对于铝塑膜这一尚未完全国产化的锂电材料细分领域,企业需要在技术突破、产能扩张与财务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全球市场规模即将翻倍的乐观预期下,如何跨越日韩企业构筑的技术壁垒,避免陷入低水平价格竞争,将是中国铝塑膜企业实现真正崛起的关键所在。
文章来源:电池网,中信证券,GGII ,网络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