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ASA树脂行业发展现状汇总
近日,万华化学集团(蓬莱)高性能材料有限公司正式公示其22万吨/年SEP项目,标志着这家全球化工巨头在高性能材料领域再落关键一子。项目以苯乙烯、丁二烯等上游原料为基础,通过自主研发的乳液接枝-本体SAN掺混法工艺,规模化生产苯乙烯-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SEP)及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ASA),其中SEP产能达20万吨/年,ASA为2万吨/年。
ASA是苯乙烯(Styrene)-丙烯酸酯(Acrylate)-丙烯腈(Acrylonitrile)三元共聚物,其分子结构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ABS树脂的耐候缺陷。与ABS使用含双键的丁二烯橡胶不同,ASA创新性地采用不含双键的丙烯酸酯橡胶作为核相,这一关键差异使ASA的耐候性达到ABS的10倍以上。而且其加工温度,韧性等能与ABS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
ASA树脂于1962年由BASF开发成功,并实现工业化,全球注册商品名为Luran®S ASA。随后,日本UMG ABS株式会社和美国GE公司分别在1980年和1984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目前全球ASA树脂生产商主要有:INEOS Styrolution (Luran®S)、SABIC(GeloyTM)、Techno-UMG (DiaLac®)、韩国锦湖(KUMHO)、韩国LG化学、韩国乐天、日本A&L(住友),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台湾奇美、台湾化学纤维(TAIRILAC® ASA Resin)等。
ASA树脂的聚合方法有:分为直接合成法和掺混法,其中直接合成法又分为本体法、悬浮法、本体悬浮法、乳液悬浮法、乳液接枝共混法等,直接合成法适合专用料的生产,技术要求较高。而掺混法又称为直接掺混法和乳液接枝掺混法,掺混法生产工艺简单但水平较低,并且产品质量一般。随着技术的进度,乳液接枝共混法已成为目前主要的生产方法。目前全球只有巴斯夫和美国GE公司掌握了其核心生产技术。
ASA的性能不同,利用的方式也不同,主要的应用有以下几点:
1、汽车及摩托车的材料应用。由于ASA所具备的优异的耐紫外线照射性,即使长时间的气候影响,也不会出现褪色的情况,但是ABS的UV级长时间气候影响下也会出现褪色的情况。所以,ASA可以替代某些金属材料,用于汽车零部件中,可以降低汽车的整体重量,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比如,汽车的后视镜壳体、散热器格栅、中立柱装饰板、窗框、车顶通风栅栏、流线型罩壳、尾部挡板及灯壳等,在需要经历日晒、雨淋、风吹等恶劣环境下的外部零部件。
2、在电子电器中的应用。如在户外天气、露天野营的时候,遭遇强风、雨雪、日晒等各种天气变化的情况下,在保证不褪色的前提下,也会增加其使用寿命。如ASA制作的移动天线、电视天线零部件、卫星接受装置等耐老化的部件,和洗衣机面板、冰箱把手、厨具缝纫机及微波炉部件等,都会频繁看到ASA使用的情况。
3、在建筑材料领域中的应用。目前PVC分子中存在不稳定的α-Cl分子,所以纯PVC加工出来的异型材存在耐候性较差,容易长时间后发黄、发红。而ASA却能够有效弥补其缺点,与PVC共挤异型材,可以有效提高PVC的耐候性,也能满足PVC的的色彩要求,所以被广泛应用在于PVC共挤改性上,应用在水槽、排水管、温泉水池台阶,以及道路标志牌、邮筒、家用防护墙等。
我国ASA树脂行业发展现状:
2025年6月,由利华益利津炼化有限公司建设的国内首套10万吨/年ASA树脂一体化生产项目已投产,新产品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22亿元,引进美国德希尼布国际领先的乳液接枝-本体SAN掺混法工艺技术,依托利华益公司苯乙烯、丙烯腈、MMA、AMS等现有产品基础,建设国内首套一体化高端化工新材料ASA树脂装置。
通过这个国内首套ASA树脂全流程项目的实施,利华益也构建起“炼油—丙烯/乙苯—丙烯腈/苯乙烯/AMS—ASA树脂”的全产业链条。
2024年,总投资20.3亿元的浙江吉尔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ASA)等新型功能材料项目在连云港市灌南县签约。
董事长阮和平表示,公司将在园区内建设年产2万吨ASA材料及年产2万吨丙烯酸酯类共聚物(ACR)材料等年产8.5万吨绿色新型功能材料项目,希望能够打造国内材料新标杆,引领行业发展新导向。
2022年11月,天津大沽石化ASA树脂中试合成实验装置正式启动,并最终制备出了符合预期的大粒径PBA胶乳,ASA合成试验宣告成功。这标志着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2022年9月30日,中物材料与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陆公司”)联合研发的ASA(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在北京通过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ASA共聚物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2019年“ASA树脂合成中试项目”正式立项以来,研发项目组历时3年多,小试优化实验400余次,中试优化实验100余次,攻克了系列技术难题,确定了中试放大的最优工艺条件及参数,最终实现了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中试成套装置设计过程中,华陆公司充分发挥自主研发技术工程化优势,解决了放大过程中工艺、配方、设备等相互匹配的关键核心问题。目前,中试装置已满负荷批量生产,产品质量可靠稳定,并在多个汽车制造企业完成应用验证。
文章来源:烯烃产业创新与发展研习社编辑整理